传统文化的根
2018-09-22 17:24:32
  • 0
  • 4
  • 11
  • 0

很多人都很热爱传统文化,从道德上讲,很好,从方法上讲,不太好,有个别人甚至把传统文化当成抵制先进思想文化、反对科学的工具,你把传统文化当成什么了?当成落后的学说了吗?

传统文化是个很宽泛的内容,诸子百家学说加上佛家学说都是传统文化范围,但由于社会经济基础和历史原因儒家学说成为了核心,而儒家的原始核心是周公创立的礼乐文明,孔子的仁义学说是礼乐文明的逻辑发展,是高级完善的形式,一脉相承。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根。

儒家成为传统文化的根,不仅因为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因为儒家文化的优秀内涵以及儒家与诸子百家的学说渊源,是客观形成的结果。

诸子百家从学术上好象只有道家比儒家稍早,渊源于伏羲、黄帝、商朝的占卜文化,而其实除了商朝的占卜文化是有迹可考的外,阴阳八卦文化就有些羚羊挂角的意思,至于崇尚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尚柔谦退、天道观是早期民族的共同认识方法和处事原则,到了老子那里,基本和儒家一样是靠整理传统典籍、吸纳传统学说而产生的理论体系,儒家可以看作积极时的道家,道家可以看作消极的儒家。

墨家可以理解为是民间的儒家,具有民间的质朴特点,把仁义观直接化为行动准则;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都和儒家渊源很深,或者直接出于儒家。

就是汉武帝以后,百家也并没有彻底退出社会,而是在和儒家的或明或暗的竞争中因为种种原因逐渐的甘愿让儒家成为正统,儒家成了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表。三国的生,厉行变法的王安石是大儒,公开讽刺儒家,甚至嘲笑孔子的李贽仍然不失为儒生,接受西方学说的康有为、梁启超都自认儒生本色。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周公的礼乐文明和孔子的仁义学说都是建立在以农业经济基础、宗法制社会之下的,这种学说以稳为主,总体是反对迁徙、变动、变革,把人们束缚在土地之上、宗法制度之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保守和愚民都是可行的手段。

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几千年盛行不衰,就是因为固化了的农业经济、宗法制度依然存在,从稳定的角度看,传统文化功不可没,从发展的角度看,传统文化消极力量太强,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随着自由贸易、科技革命、交通通讯的发达,一切旧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会受到冲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不可逆转,停滞就是倒退。在这样的时代,传统文化明显的落伍,尤其是不加甄别的死抱住传统文化的消极面,无异于抱残守缺,不利于社会进步,也不利于个人进步。

所以热爱、学习传统文化一定不能把他和时代割裂开来,要放在时代背景下有所选择,也要让传统文化在新的环境下吐故纳新,与时俱进,不然的话不利于个人,也不利于传统文。

从现在的角度看,传统文化不足以治国,但修身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三纲全要打碎,无常都是好东西,阴阳五行作为认识世界的一个视角有启发意义,但切不可和科学、新理念新学说对立起来,更不可以用传统文化把自己包围起来,使自己闭目塞听、夜郎自大。如有人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比科学等学说还高一级的学说,甚至认为只要中国传统文化行了,别的都是累赘,这恐怕和科学昌明、全球化趋势、建立人类共同体背道而驰,还回到小国寡民时代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