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缺乏重大创新的认识
2018-04-23 16:03:07
  • 0
  • 0
  • 4
  • 0

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问,其实就是一个意思,中国为什么出不了真正的人才?这问题振聋发聩,可碰着真聋子、真瞎子是一点作用也没有的。

马光远先生《中国为什么一直缺乏重大创新》一文,可能论述更广泛,但核心还是人才问题,只不过是从人才的环境上说,没有环境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就不可能有重大创新。

马先生列举几条原因:缺乏创新的制度体系,也就是说创新要有制度保证,这制度不是孤立的,是成体系的,制度之间互相保证,而不能打架;快是和创新背道而驰的,创新不能一味强调快,慢工出巧匠,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今天投入一颗芝麻明天就要产出一颗西瓜,那不行,急功近利是不能进行创新的;缺乏自由的梦想环境,也就是说创新她不是一个技术活,而是一个思维活动,他要有自由的空间,要有适宜做梦的环境,环境太逼窄,思维不能翱翔,就创不了新。

马先生说得很好,但不深刻。

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基础,但我们的教育不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我们教育出的人都是病态的人,远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严重得多。这不展开说。

竞争出人才是真的,但恶性竞争是毁灭人才的,我们社会就是一个恶性竞争的社会。

恶性竞争首先不是才能的竞争,而是竞争手段的竞争,为了竞争无所不用其极,在这种竞争下道德高尚者厌恶竞争,出萃拔类者不屑于竞争,最后不择手段者获胜。

恶性竞争是没有规则的竞争,或者它的规则不能公开透明,这种竞争不存在犯规问题,一切以结果为准,谁笑到最后谁就是竞争胜利者。

我们可以从大小单位、不同的地区、部门而来看,他们毛遂自荐或者推荐上来的所谓人才,所谓学科带头人、所谓有突出贡献者、所谓什么奖章获得者,有几个是真有才能的,有几个是在公开透明的竞争下胜利的。以此类推,我们国家所拥有的人才都是从基层这样竞争上来的,人才也哉,恶性竞争胜利者而已。

人才的评价出了很大问题,有时人才是不能和实用挂钩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个嘲笑话,但也是个实话,如果老从实用上来评价书生,很多书生确实是无用的,无用到连自己都养活不住,西方很多伟大科学家穷困潦倒,名震世界的卢梭晚年很凄凉,靠给别人抄写乐谱度日。

而我们的科学家、教授们的工作要和经济效益挂钩,你跑不到项目,赚不到钱就是无能,无能不就是无才吗?无才,不但老婆孩子不要你,单位也不喜欢你。科学家、教授们还有一项兼职工作,就是要扩大单位、部门儿知名度,你的名气大、人气旺、知名度高,单位、部门儿喜欢你,你学问大、有才能,但默默无闻,你的学问、才能都不值钱,扫地出门儿的可能都有。

在这种情况自然会出现逼良为娼的局面,谁还愿意板凳儿要坐十年冷,谁还敢那样糟蹋时间,于是纷纷走出书斋、走出实验室、走出科学幻想的象牙塔,像个二流子勾肩搭背逢迎拍马,哪有时间搞科研?须知科研很浪费时间,时间就是金钱不假但,时间也就是科技成果。

才能这个玩意儿有时它是和性情搭配的,要么自由散漫、要么分秒必争,要么桀骜不驯,要么一丝不苟,如果你用一个统一的套子把它套住,他没了性情,才能也随之消失。所以人才适应宽松的环境,他漫不经心、吊儿郎当中可能重大创新就出来了。

但中国有一个特殊的环境,所谓人才受生活所逼基本都在机关和事业单位之中,而这里就有很多套子,套得他们大概很不舒服,但没办法,社会缺乏广阔的生存空间,他们也只能得过且过,以不饿死为原则,创新在其次,如果麻木了,可能还幸福些。

人才已经如此了,创新基本无望,但有人还认为创新也不过就是做出一个决定、制定一个规划、成立一个团队、最后再拨一笔钱而已的事。其实这里面透出的是对知识、科学的不尊重,有没有反智倾向我就不清楚了,傲慢是有的,不利于创新那是一定的。

我们现在做的很多有关加快科技创新工作,看似很有热情、很有信心,其实是缘木求鱼,南其辕而北其辙。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